close

◎ 流行病學

最常發生在50~60歲,且其中30%會>70歲

◎ 耳石脫落症的分類

1. 後半規管耳石 (90%):不作耳石復位術在3週內也會自己恢復。

2. 水平半規管耳石 (5~15%):不作耳石復位術平均在1週左右會自己恢復。但平均起來,有逆地性眼振的較向地性眼振難恢復。

3. 上半規管耳石 (1~2%)

◎ 耳石脫落症的中心思想《Ewald's Law》

1. 半規管在受到刺激後會產生平行此平面的眼振。

2. 在水平半規管裡,若耳石朝向ampulla (ampullopetal),會造成「刺激」的反應;在上半規管和後半規管裡,若耳石朝向ampulla,會造成「抑制」的反應。

3. 水平半規管的「刺激」效應會比「抑制」效應強

◎ 當耳石經多次刺激後散開→症狀減輕→fatigue

◎ 當耳石經bed rest後再匯集成一塊時→ reactivation

◎ 當耳石在滑動到最低點而停止時,眩暈就會停止→所以nystagmus幾秒鐘後會過

 

◎ 診斷  (正確診斷是決定治療是否成功的最關鍵條件!!!)

《後半規管耳石》Dix-Hallpike 

==> 眼睛注視的方向會影響眼振的表現:當PSCC被刺激時,會使同側的superior oblique m.和對側的inferior rectus m.同時收縮。當病人往健側耳看時,兩條肌肉作用會較重疊,使得眼振只剩下垂直部分;但當病人往患側耳看時,兩條肌肉就會幾乎成垂直走向,使得眼振的向地旋轉部分變明顯。

==> 兩隻眼睛的眼陣表現也會不同,患側的眼睛會有較明顯的旋轉表現,健側眼睛則會有較明顯的垂直向上表現。

 

《水平半規管耳石》Supine roll test

1. >3/4為在後側管腔裡的耳石 (canalolithiasis),耳石會往ampulla壓,所以會看到向地性眼振,此時眼振強的那一側耳表示患側。

2. <1/4為在前側管腔裡的耳石或在ampula內的耳石 (cupulolithiasis),當病人往患側轉頭時,耳石會造成 ampulofugal 的效應,所以患側被抑制,產生較弱的雙眼朝天性眼振;當病人往健側轉頭時,耳石會造成ampulopetal的效應,患側被興奮,所以會看到較強的雙眼朝天性的眼振。所以觀察到較弱眼振的那一側為患側。

3. 通常latency短,持續時間也會比後半規管耳石長

 

《上半規管耳石》Dix-Hallpike

1. 與後半規管耳石的差異在於,同樣有rotatary nystagmus,但垂直方向是相反的。若從病人的頭頂觀測,後半規管耳石造成的眼振垂直方向是朝頭頂的(upward),但上半規管耳石造成的眼振垂直方向是朝腳的(downward)。

2. 眼振的旋轉方向即是往患側耳轉

3. 因為上半規管較後半規管更貼近sagital plane,所以有的時候眼振的torsional component會不明顯,讓人誤以為是CNS lesion。

◎ 複雜型

《雙側的後半規管耳石》

1. 需要與unilateral mimicking bilatelateral BPPV (umiBPPV)做鑑別,因為後者是因為在測試健側耳石的不精準頭位,讓健側耳的耳石壓往ampulla,造成ampulofugal的效應,使得患者產生朝向患側的旋轉性眼振。

2. 若兩眼的眼振強弱相當,則可施行head-down test,即讓病人從坐姿直接後仰到頭懸空後仰的臥姿。若為真正的雙側後半規管耳石,就會因為雙側的後半規管都被刺激,兩側的torsional component互相抵銷,只剩下vertical upbeating component。若為umiBPPV,則可發現仍有torsional component,則旋轉朝向的方向就是患側。

3. 若兩眼的眼振有強弱分別,通常就不是真正的雙側後半規管耳石,而眼振較強的一側就是患側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nowque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